湖州市体育局关于印发《湖州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18 信息来源:湖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各区县文广旅体局、南太湖新区旅发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单位:

现将《湖州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湖州市体育局

2023年4月3日

 

湖州市体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施行之年,是湖州体育事业发展的跨进之年。市体育局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持续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抓手,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为目标,以协办好杭州亚运会为重点,聚焦着力点、助力惠民生,为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打造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体现到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中。

(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二)推进体育干部队伍系统性重塑。突出干部严管厚爱,推动全系统干部担当有为、激情奔跑、干净干事。重点关注一线干部、年轻干部、业务干部,常态化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业务能手”等选树活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不断创新湖体青年说、南太湖体育大讲堂等体育学习宣传贯彻平台、载体、抓手,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打造一支信仰上坚定、政治上坚守、行动上坚毅的体育铁军。

(三)加强清廉体育建设。加强清廉体育建设。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任务要求,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持续深化清廉体育建设,加强体育行风建设,抓实赛风赛纪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执行力、增强创新力”为抓手,围绕重大项目、重大活动、重大资金补助、政府采购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关键岗位,构建“发现问题-推进整改-完善提升”工作闭环,推动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

二、全力协办好杭州亚运会。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始终坚持以最高标准做好各项筹办备工作,努力以一域出彩助力全域精彩。

(一)强化统筹联动。在市亚运工作领导小组、湖州亚筹委和湖州赛事分指挥部和杭州亚组委的共同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局牵头抓总作用,落实落细落地,加大各项筹办工作扁平化、清单化、高效化。重点是根据在湖州市亚运筹办工作总任务书的整体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完善各项子工作方案,推进按时高质完成各项筹办工作,统筹市县联动。

(二)抓牢关键重点。指导德清县抓好两个场馆化运行团队队伍建设办赛工作,加强与杭州亚组委的联系沟通,组织开展好两个亚运场馆的各项测试赛事,进行全员全要素压力测试,健全落实“一场一馆一团队一套工作体系”。切实加强亚运赛事期间的各项安全保障,统筹指挥确保做到赛事安全有序平安参赛。

(三)释放亚运红利。牢牢抓住此次亚运承办契机,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关键体育活动,加大亚运城市营销。将“全民健身 亚运同行”作为2023年全市体育赛事活动的主题。深化亚运场馆惠民开放,加强体育亚运赛事推广区域合作推广。

三、全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按照“布局合理、种类丰富、便民利民”总要求,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和城乡“10分钟健身圈”。

(一)推进体育设施“增量提质”工程。优化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推进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推动“10分钟健身圈”城乡全覆盖。2023年新建(改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83个,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继续位列全省前列。启动全市体育设施排查摸底工作,建立体育设施数据库和全市基层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维修、运维工作,强化“建管用”闭环式管理。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引导和推动相关单位的体育场地应开尽开,更好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

(二)实施体育活动惠民工程。推动市本级区县联动,开好“运动乡村”共富班车。结合各地特色,深入开展第五届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日、长三角体育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全年举办群众类赛事活动不少于1000场;深入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精英计划,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广场、百姓健身房、运动加油站等场地加强体育健身指导,实施公益大培训500场次,受益人群100万人次。持续推进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周三免费开放工作,全年受益人群不少于15万人次。

(三)全面推广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制定基层体育委员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年度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目录,加强基层体育委员队伍建设,让基层体育委员来组织,来参与。到2023年底,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基层体育委员全覆盖、形成机制完善、治理有效、服务优化的基层体育委员工作体系。

(四)深入实施体卫融合。着力完善体育、卫健、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的“体卫融合”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常态化监测机制,运行“湖州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结合运用好“体卫融合”数字化平台,培训一批体卫融合社会体育指导员。持续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体教融合”及体质健康干预试点工作(3年计划),指导南浔区开展国家级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

(五)推进数字化体育改革。积极推进省数改试点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依托省“浙里健身””体育大脑“等应用加强体育场地、赛事活动、体育组织、健身指导等方面的系统集成,实现“运动码”和体卫融合应用推广,确保实战实效。

(六)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健身组织。持续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培育、扶持、孵化有发展潜力、群众欢迎的体育社团。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规格化管理相关文件,实现3A级以上的市级体育社团覆盖率达到65%以上,新增5A级市级体育社会组织1个。开展“五进”公益培训活动,受益人数2万人次以上,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和培训活动120场以上。

四、全力提升竞技体育实力。紧紧围绕出成绩、出人才目标,科学谋划、合理调整新周期业训布局,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加大重点运动员保障力度,力争奥运有人参赛、亚运有人获奖、全运有人夺金。

(一)谋划制定新周期业训布局。认真分析上一届省运会备战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深入研究新周期业训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竞技体育,重新布局业余训练+社会力量的训练备战模式。根据本轮牵头组队任务完成情况,充分吸取各单位意见建议,重新确定新周期各项目牵头组队单位,明确任务目标,全面开展新周期的训练备战工作。

(二)高标准举办市第十届运动会。按照节俭、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精心策划组织开闭幕式,创新市县(区)联动、社会协助办赛形式,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将举办市运会与协办亚运会统筹谋划,把亚运元素全方位融入市运会各个环节,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市运、全民喜迎亚运的浓厚氛围;紧密结合全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及我市全民健身实际,优化调整市运会项目设置,力争通过市运会的举办,让更多的体育苗子竞相迸发、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更多的人爱上体育。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探索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新机制,积极推广长兴县在运动员跨学区选材并打通小、中、高“一条龙”升学通道工作上的经验做法。协助教育局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部署要求;联合教育局举办青少年阳光系列赛事,优化调整比赛项目、参加办法、竞赛体系及合作模式。加强基层体校建设,开展省市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创建,提升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强化竞技后备人才培育。全面融入省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积极向省中心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做大做强我市优势项目。指导各区县与省各训练中心对接,加大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和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争取更多赛前金牌。研究制定竞技体育大赛奖励机制,完善区县少体校办学体制,加大少体校招生力度,培养选拔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力支持并保障我市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力争有湖州籍运动员参赛并获奖。

五、全力壮大体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挖掘“体育+”新业态,逐步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80亿元。

(一)培育体育产业主体。编制出台《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意见》,以细化落实体育产业帮扶政策为重点,规范管理、使用体育产业扶持专项资金,进一步释放我市优秀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潜能。大力支持各类资本投资体育用品制造,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积极招引具规模、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项目落户湖州。持续开发新一批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与省级运动休闲乡镇等项目。切实做好体育彩票销售与管理工作,全年实现体育彩票销售目标任务11.5亿元,奋斗目标任务为12.5亿元。

(二)激活体育培训动能。加快体育培训企业规模化发展,扩大体育培训消费场景,打造知名体培企业。积极推广“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浙里体培”监管平台运用,利用“浙体云贷”支持体育培训行业纾困解难。制订出台《湖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湖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评估机制》等制度机制,配合市“双减”专班做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促进体育培训产业快速发展。

(三)擦亮体育城市品牌。以唱响“极限之都 户外天堂”为主旋律,打造户外运动休闲产业为主线,联动各区县,重点开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冰雪、路跑等户外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太湖湾滨湖运动集聚区、浙北山地户外运动带、江南水乡户外运动带的“一区两带”驱动作用,形成“极限运动示范引领、山地户外广泛普及、航空汽摩锦上添花、水乡运动特色明显”的户外绿色运动发展新格局。高标准推进“环浙步道”湖州段150公里省、市民生实事建设任务,举办“仗剑环浙步道 喜迎亚运盛会”系列配套活动,激发城市运动活力。

(四)夯实市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抓好全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场所及体育类旅游新业态项目“全过程”监管工作,全年开展“安全管理专题培训班”不少于1次、“安全经营专项检查”不少于6次,并针对夏季游泳场所、冬季室外滑雪场所分别进行不少于4次专项检查督导。按省体育局部署,积极推进“游泳场馆智能安全服务平台”应用。

(五)促进体旅深度融合。加快布局体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新一批有影响力的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开展以户外运动产业为主体的运动大会、博览会、高峰论坛、交流会及产业节,办好省第十二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积极对接文旅部门,以体育赛事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加深城市记忆。

六、全力打造高品质体育赛事。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以打造“长三角、环太湖城市体育联盟”为重点,每年至少将5项赛事纳入浙江省体育品牌赛事名录库,积极争创浙江省“运动项目之城”、“赛事之城”和“赛事聚集县”。

(一)引进和承办高级别体育赛事。积极融入长三角,引进和申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朋友圈。办好中超浙江主场、第三届长三角体育节、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长三角啦啦操挑战赛、长三角田径短跨跳及接力项群赛、长三角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等省级以上赛事36项,其中国家级赛事12项、省级赛事24项,参赛总人数力争达50000人,吸引25万外地观众来湖观赛,通过放大赛事在促消费、扩影响、增服务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不断做大赛事经济、拉动城市消费。

(二)实施赛事“一区县一品牌”计划。持续推选“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TNF100莫干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中日韩围棋元老赛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长兴专场)”“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安吉山川·‘两山杯’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多项赛”等赛事纳入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

(三)打造自主IP精品赛事。重点打造“2023中国(湖州)极限+户外运动大会”、2023湖州马拉松、2023年“星光杯”青少年网球团体赛等具有“绿色低碳发展、体育助力共富”地方自主IP的精品赛事,全面提升赛事组织能力和办赛水平,激活城市热度、扩大城市影响。



湖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3年4月17日印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