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73100310/2022-00112 | 成文日期: | 2022-01-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体育局 |
近期,市政府印发了《湖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就“十四五”时期我市深化体育改革,推进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就《实施计划》出台背景、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计划》出台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和《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浙政发〔2021〕33号)的相继出台,明确了今后5年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从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既是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有关规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计划》主要内容
《实施计划》共分三部分,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可以概括为“122448”,即围绕1个总体目标,2项创建计划,2大改革创新,4方面融合发展,4项核心指标,8个主要任务。
(一)坚持“一个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健身过程,标准化、均等化、智慧化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体育健身人数显著增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场地设施更加便民惠民,体育社会组织充满活力,实现“10 分钟健身圈”城乡全覆盖。
(二)完成“二项创建计划”。一是力争成功创建5个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县);二是全力创建3个以上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县)。其中,创成体育现代化区(县)5个,意味着到2025年,我市所有的区(县)均实现了体育现代化,这将为我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化“二大改革创新”。一是加快全民健身数字化改革,聚焦人民群众“智慧健身”。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码”迭代升级,打造个人“生态体育运动银行”和“科学运动积分体系”,实现全民健身一码通行,形成全民智慧健身支撑体系。到 2025 年,全民健身领域核心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二是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构建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倡导鼓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投入全民健身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和相关市场主体逐步承接体育赛事、场馆运营、业务培训等政府职能。
(四)加快“四方面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体卫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和“湖有健康”品牌建设,打造湖州市“体卫融合”“四个一”模式,即“一平台”“一中心”“一个码”“一张网”(体卫融合平台、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个人运动码、科学健身门诊和运动健康驿站)。编制运动预防慢病技术指南,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健康体检范围。二是深化体教融合,坚持“双减”目标和要求。联合教育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培训机构管理,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完善测试标准。三是促进体旅融合,擦亮“户外天堂”品牌。推动体育旅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
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项目和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四是体育与文化融合,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群众体育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全民健身时尚文化,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努力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推动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动融入生活。
(五)实现“四项核心指标”。一是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率达到43.5%以上。二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以上。三是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4.6%。四是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5人以上,指导率达到30%以上。《实施计划》对我市全民健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4项核心指标均高于浙江省的发展目标,位居全省前列。我市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实现“15分钟健身圈”的基础上,提出到2025年打造覆盖城乡的“10分钟身圈”,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意味着老百姓从家里步行10分钟,1公里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等便民体育设施,体育融入生活将成为生动现实。
(六)聚焦“八个主要任务”。
一是健全全民健身服务制度化体系。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服务,探索制定全民健身指导和国民体质监测服务标准。构建“10 分钟健身圈”建设和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各部门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联动机制,创新治理方式,保障重点人群的健身需求,缩小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差距,促进服务均等化。
二是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优先建设贴近城市社区、中心村的百姓健身房,推广装配式健身设施。新建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25 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36 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0 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 80 个、百姓健身房 200 个,大力推广30 条“最美健身步道”。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以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等为抓手,着力增加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供给,高质量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推进“公园绿地+体育”“廊道+体育”“商场+体育”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布局各类小型多样体育健身设施。
三是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精英计划,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评价激励制度,解决群众健身“谁来教”的问题。推广基层体育委员工作制度,打通基层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健身指导人员的培训,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设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推广个人健康档案和运动处方服务。
四是发挥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作用。做大做强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活动组织、项目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实现市、区县“1+25”模式(1 个体育总会和 25 个以上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和乡镇(街道)“1+8”模式(1 个体育总会分会和 8 个以上注册或备案的社会体育组织)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登记注册和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 1100 个以上,3A 级以上的注册体育社会组织占65%以上。
五是优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激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动能,鼓励各区县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构建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社区(村)运动会。大力发展大众体育项目,办好具有湖州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发展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广泛开展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强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保障,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不少于 600 场次。
六是推动青少年全民健身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熟练掌握 2 项以上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习惯。建立全市统一的分学段、跨区域、常态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力量进校园,参与校园体育社团指导、运动队训练比赛等服务。
七是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综合服务能力。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通过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八提升”(快捷服务提升、便利服务提升、公益服务提升、智慧建设提升、环境改造提升、硬件改造提升、运行管理提升、文化氛围提升),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益。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全省示范引领水平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标杆,显著提升老百姓健身的便捷性、体验感和获得感。
八是丰富全民健身特色文化内涵。挖掘湖州体育历史文化,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深度挖掘、传播民间体育文化内涵。建设1-2个体育博物馆(档案馆、荣誉堂、纪念馆、名人堂等)。扩大全民健身文化传播,举办南太湖体育高峰论坛,加强体育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大湖州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讲好湖州全民健身故事,凝练湖州特色体育文化。
2022年,我市作为杭州亚运会赛事承办城市之一,借助这一国际体育盛会的东风,我市将积极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大力推进《实施计划》的贯彻实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为湖州争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贡献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