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体育局关于征求《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发布日期:2024-07-12

各区县体育部门,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为全力助推“体育强市”建设,打造良好的体育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体育实践,现拟定《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的意见,请各单位部门于7月16日(下周二)下班前将意见书面反馈至市体育局,若无意见也请反馈。

 

联系人:蒋鸣  电话:15268254800(浙政钉同号)

 

附件: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

         

                    湖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4年7月12日

 

附件

 

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

(征求意见稿)

 

一、行动背景

近年来湖州市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产业市场活力不断提升。从近三年情况看,体育类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产业市场主体愈发活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1.2%增加到2022年的1.52%,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愈发明显。同时,我市体育产业品牌培育和建设不断发力,“十三五”以来,共创建国家级、长三角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平台26个,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并有10项赛事入选浙江省重点品牌赛事名录库,数量排名居于全省前列。我市依托优秀山水资源禀赋,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汇聚了丰富的户外产业动能。但在后疫情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势能还未得到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仍需激发,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就业、税收的贡献还相对较弱,体育锻炼人口占比也需相应提高。

对湖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后,通过对照目标、总结经验、补齐短板等方式,特制定湖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切实提升“十四五”中后期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为湖州市体育事业“十五五”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高质量发展“体育之城”为目标,以提升消费需求为导向,着力建体系、强要素、优布局,持续稳企业、补短板、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为助力“六个新湖州”和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体育产业力量。

三、发展目标

从2024年起,围绕湖州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加强体育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配套发展,到2025年中后期,基本形成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更具特色,产业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市场主体丰富程度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水平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极限之都 户外天堂”品牌全面打响,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湖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

1.产业规模更突出。到2026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36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影响的本土体育龙头企业和品牌赛事。

2.业态布局更合理。持续扩大体育产业中体育服务业规模,赛事活动表演业、健身休闲活动业、体育服务和体育经济与代理业、体育旅游服务业等四类业态占据主体位置。

3.营商环境更优化。依法治体,完善体育产业制度,优化体育产业投资环境,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监管,建设体育产业发展新环境。

4.体育消费更丰富。到2026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过3300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十四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 56 亿元。

5.品牌示范更显著。到2026年,力争有10项赛事入围《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力争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或单位5个以上,省级运动休闲乡镇5个以上,基本建成“赛事之城”。

6.要素保障更夯实。到2026年,实现体育产业领域核心业务全面数字化;高水平、高学历的体育人才全部纳入湖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基本形成市级体育产业统计核算标准,提升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建设质量。

四、主要任务

本行动计划从产业结构、主体培育、营商政策、赛事引领、要素保障、多元发展六个方面聚焦未来三年湖州体育产业发展路线,配套支持政策,深挖发展潜力。

(一)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区带

1.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积极构建以户外运动业、运动休闲业为核心,体育健康服务、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培训、场馆服务和体育用品(装备)制造等业态全面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持续发展一批先进绿色低碳的制造产业链,培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一批体育项目营商综合体,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湖州特色的休闲运动乡镇、街道,使各区县、各乡镇凸显一地多态、百花齐放的发展特色,助力打造我市现代化的体育产业体系。

2.全力构建“五基地”“六板块”布局。立足湖州市内各区位体育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城区中心优势,全力构建湖东水上运动基地、南太湖滨湖极限运动基地、仁皇山高端赛事基地、西塞山活力运动基地、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和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基地。与此同时,依托各区县体育产业基础底蕴与政策衔接,全面发力打造区县特色产业板块,形成吴兴区体育综合服务业态、南浔区水上休闲运动业态、德清县户外休闲运动业态、长兴县赛事表演与休闲体验业态、安吉县山地休闲运动业态、南太湖新区滨湖极限运动集聚业态,助力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布局。

3.持续扩大先进体育服务业态供给。持续聚焦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实施城乡“10 分钟健身圈”建设战略,持续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项目,借力“金边银角”与体育加油站,不断丰富健身休闲业态与赛事活动业态供给,从产业供给侧提供有力支持。持续营造“爱体育、爱生活、爱运动”的社会体育氛围,打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康体结合”的运动生活气息,普及科学健身、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知识,供给体育服务业态产品,从思想端培养广大市民群众终身运动的习惯,增强产业供给与体育消费黏性。

专栏1 湖州中心城区“五大基地”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工作,打造中心城区各具特色的体育优质资源集群。在城东,要以西山漾为核心,以皮划艇、赛艇等运动为主打,全力打造湖东水上运动基地;在城北,要以南太湖风情带为依托,持续围绕“极限之都   户外天堂”品牌构建,全力打造南太湖滨湖极限运动基地;在城中心,要全力用好各大体育场馆,将奥体中心、湖州市体育馆、湖州市网球中心等大型场馆联合成为场馆集群,大力引进高端赛事,全力打造仁皇山高端赛事基地;在城西南,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以年轻人为主体,全力打造西塞山活力运动基地;在老城区,要以全民健身中心为核心,依托学术机构、医院资源,全力打造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和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基地。

 

专栏2 区县体育产业“六大板块”

依托各区县体育产业基础,加强远期规划与政策衔接,全面制定区域特色发展规划。吴兴区要依托西山漾“绿色走廊”,锚定打造城市运动休闲“加油站”目标,构建亲民多元的体育综合服务业态;南浔区要借助古镇原始风貌,以浆板、垂钓等特色赛事活动为载体,发展古朴特色的水上休闲运动业态;德清县要以郡安里、象月湖等户外综合体为平台,深耕TNF100越野跑等赛事,构筑户外体验、赛事参与为主题的户外休闲运动业态;长兴县要以体育赛事为媒介,龙之梦等大型综合体为平台,创建文体旅融合的现代化赛事表演与休闲体验业态;安吉县要持续围绕“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休闲运动业态;南太湖新区要紧密依靠太湖南岸资源,以自行车、游泳、极限运动赛事为特色形成滨湖极限运动集聚业态。

(二)不断丰富市场主体,夯实产业载体支撑

4.始终坚持主体培育的政策导向。以“1259”计划为引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建设中。开展“湖州市体育产业强县区(乡镇)3年培育行动”,指导扶持区县开展体育产业强县区(乡镇)建设。着力在全市拓展一批复合业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高质量产业载体,以政策强化资源导入、丰富体验要素、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各类载体提档升级。实现到2026年底,国家级、省级平台数据占比在全省各地市占比中排在前列。

5.切实发挥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以泰普森、金耐斯、久祺、龙之梦、象月湖、云上草原为优秀案例,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体育企业培育“三个一”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在体育产业上布局创新,开辟新的产业路线;持续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差异化特色的绿色体育制造业品牌、本土体育服务业品牌,特别是运动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品牌;推动形成一批体育与科技、旅游、健康、教育行业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6.积极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制度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实体化和专业化发展,实现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指数合格率达到90%以上,3A级以上的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率达到 65%以上。进一步发挥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的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组建体育产业协会、商会。鼓励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向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提供技术、规则、器材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并依法合规地收取相关费用。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拓展线上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事项清单,鼓励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培训等政务服务。

专栏3 支持发展体育企业“三个一”工程

“三个一”工程需着重从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具有现代融合发展潜力的新业态企业、有庞大母公司支持投入的跨界企业三个方向着手,挖掘本土体育行业类型空白,打造高知名度的业态品牌,具体工程方向有:

工程一:重点支持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在体育产业上布局创新,开辟新的产业路线。鼓励大型本土企业或外地市企业采用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形式,形成兼具体育产业特色的连锁品牌;

工程二:持续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差异化特色的绿色体育制造业品牌、本土体育服务业品牌,特别是运动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业品牌。借助纺织、绿色制造等本地优势产业链,积极吸引著名体育产业公司区域总部、项目落户湖州;

工程三:推动形成一批体育与科技、旅游、健康、教育行业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的联合体。依据本地区域发展实际,布局并孵化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医融合的体育产业新业态。

(三)着力维护营商环境,打造消费新兴亮点

7.用足用好财政资金政策。紧密围绕《湖州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意见》要求,完善对“湖州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的管理,加大对我市竞赛表演业、健身场馆和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运动休闲业、体旅融合业态等项目的招商支持力度。支持智慧体育场馆、线上体育、数字体育等产业创新项目的奖补,为优质项目提供体育主题银行贴息贷款、体育产业孵化园低免政策。鼓励各区县推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金融、税费、孵化园、配套产业链等多项资源优势,强力吸引市外企业在湖创业,持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各类具有核心竞争力、良好成长性的体育企业发展壮大。

8.加大体育金融创新支持。实施湖州市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工程,开辟体育产业的金融“绿色通道”,为产业发展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以体育主题银行为基点,提供各类绿色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倾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活力体育贷”,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打造“数字人民币商圈”,依托数字人民币实用性、便捷性、开放性的特点,鼓励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和数字人民币商户开立等服务,保障资金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成立金融“全能服务团”,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梳理体育企业融资需求,举办政银企对接服务活动,保持双方信息及时传递与交流,享受专属通道便利,为体育企业融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

9.打造体育消费新载体新亮点。紧紧围绕“建设负责任、可信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总目标,提高湖州市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利用效益和公共体育服务支持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到56亿元。创新体育消费场景的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打破文旅体项目的限制,在体育场馆中最大限度地引入如电竞赛事、音乐会、演唱会等场馆休闲娱乐活动,激活体育场馆演艺经济;在赛事活动期间广泛举行“奥体之夜”、“闲步苕霅”等文旅市集活动,最大程度激活体育资产惠民增值。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模拟等载体形式与体育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体验端提供诸如滑雪模拟培训、赛车模拟体验、社区陆上冰壶体验、交互式赛事体验等新兴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消费的新需求。不断完善“运动码”的互动体验形式,探索全民健身赢积分、赛事活动促消费等方式提振体育消费,力求2026年底实现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3500元。

专栏4 体育产业特色金融支持工程

为符合《湖州市本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的、契合我市经济发展特点、成长潜力好的企业提供更宽泛的企业金融信用支持,鼓励相关银行提升企业的授信额度,简化企业授信业务流程,为合规企业提供阶段性流动资金贷款,延长贷款时间、降低金融服务费用。

联合市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活力体育贷”,内容包括“体育商贸、体育培训、体育助力、体育创业、体育项目、体育并购、体育跨境、体育置业”等八大体育专属融资产品,从提升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跨境外资避险等各个方面全力保障体育企业金融服务供给。

(四)聚力引领赛事布局,强化品牌示范效应

10.构建多元体育赛事结构。以户外赛事为主导,青少年阳光赛事、俱乐部职业赛事、长三角区域赛事为基础,深挖我市赛事潜力,完善赛事体系布局。实施高水平赛事引进工程,根据我市场馆设施现状,争取引进2-3项国际、国内有市场效应、有长期承办潜力的单项体育顶级赛事落户湖州,满足群众观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探索区域赛事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区域体育发展大格局,举办长三角、环太湖系列赛事活动,将体育赛事作为区域内城市宣传、资源互换的有效桥梁。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推动赛事市场化发展,鼓励市场主体着眼群众需求,举办诸如小小篮球赛、游泳赛、轮滑、钓鱼等富有浓厚群众基础且极具市场活力的群众赛事。

10.打造户外运动城市品牌。立足太湖南岸、莫干山、西山漾、东苕溪、运河水道等特色自然资源,发挥长三角中心区位优势,优先发展山地越野、路跑、水上、冰雪等户外赛事活动。精准打造自主IP系列赛事,形成一区(县)一品牌的赛事格局,持续拓展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湖州赛区)、太湖图影国际马拉松、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莫干山越野跑挑战赛、山川“两山”山地户外多项赛等现有品牌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力争到2026年有10项赛事入围《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持续争创赛事集聚县,支持区县挖掘当地特色并争取省内赛事资源,发展符合城市气质、展现湖州山风貌、人文雅韵、青创活力的新兴赛事,积极创建赛事集聚平台,助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融合发展,形成以体育赛事集聚为影响力的县域体育特色品牌。

12.推动赛事市场化发展。把建设市场主体作为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高我市体育赛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和扶持本土专业运营赛事活动的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其积极承办影响力大、商业开发程度深、社会价值高的大型体育赛事;引导和支持中小微赛事企业积极举办市场化程度高、普及性广的体育商业赛事。引入拥有行业内知名IP赛事的体育企业,鼓励其打造湖州特色赛事,形成可复制的高效运营模式。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积极举办群众性、社会化体育赛事,提高赛事活动服务供给水平。

13.聚焦体育赛事创新管理。合理高效运用亚运资产,引进三人制篮球超级联赛落户湖州,鼓励社会创办三人制篮球职业俱乐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关于做好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依法依规加强我市各类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体育赛事申报审批备案制度,依托中超赛事的有效运行探索建立体育、公安、卫生、应急等多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协调赛事重大事项,保障赛事有序运作,大力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

专栏5 本土品牌赛事培育工程

打造“赛事之城”,培育本土品牌体育赛事分两条路走:

1.持续打造富有湖州特色、浙江典型的大中型体育赛事,坚持增加《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中的湖城赛事数量,探索将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长三角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长三角田径短跨跳及接力项群赛纳入品牌赛事名录库中,争取到2026年底品牌赛事达到10项。

2.打造贴合市场需求的中小型精品赛事。探索市场需求,发挥群众力量,鼓励市场主体打造诸如小小篮球赛、游泳赛、轮滑等有富有浓厚群众基础且极具市场活力的小型精品赛事。基于地域特色发展新兴小众赛事,依托区县资源,支持打造皮划艇公开赛、雪上体育旅游节、航空体验季等体验型赛事活动。

(五)完善体育基础要素,保障产业协同供给

14.加快数字化赋能产业变革。完善湖州数字体育总体架构,实施体育市场的数字化管理,持续推进“运动码”迭代升级;合作打造“体育主题银行”,提供各类数字化绿色金融服务;全面优化全民健身地图,建设全域户外运动智能服务系统,给予用户健身锻炼指南、户外运动体验推荐、运动康复处方,形成全民智慧体育支撑体系,实现2026年体育产业领域核心业务全面数字化,全面提高体育产业治理、合作、发展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协同化。

15.加大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湖州市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建立体育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探索本土体育人才政校企一体联合培养新模式,扩大我市体育人才规模。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将高水平、高学历的体育人才纳入湖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以体育领军人物带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全省首家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在湖州成立为契机,继续深化体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体育学院、体育企业间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校增设体育产业在职人员再教育课程,为本土体育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基层体育产业力量培育,积极鼓励区县体育部门配备专职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16.强化体育产业统计。建立体育统计长效机制,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数理保障。进一步规范体育信息的统计口径和范围,联合同级统计部门发布年度体育产业统计公报。建立体育产业机构名录信息库,依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标准,每年对我市已纳入《全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管理系统》的体育机构基本数据进行核查,完善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形成可挖掘、可对比的全市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核查报告。加强产业发展监测,与相关部门、高校、专业院校进行合作,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全面跟踪掌握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搭建市本级及区县体育产业发展指数,通过数据加强预测预警,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六)全面深化业态融合,推进体育多元发展

17.持续鼓励体旅融合发展。以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高地为目标,持续培育新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通过品牌建设、营销策略和高质量赛事组织,创建具有影响力的湖州IP赛事,吸引全国的户外爱好者认识湖州、消费湖州,打响“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依托黄浦江源、莫干山、西塞山、太湖等名山名水资源,引进滑雪滑板、飞拉达、滑翔、攀岩、丛林滑索等新兴业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打造具有运动主题的休闲旅游基地,让户外场景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18.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我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与服务水平,适时建立分类分级信用管理机制,推进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纳管。支持经过“白名单”公示的合规机构,以学校购买服务的形式,跨区(县)进入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技能教学培训、开展课后托管服务,丰富校园体育形式。扶持一批主动接受纳管,开办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机构成为体育培训示范单位。充分研究新模式、新方法,联合教育局等部门,探索校园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机制形式。

19.持续推动体卫融合发展。围绕青少年运动干预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两项国家试点工作,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分级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科学健身门诊。向全市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处方”,通过体质体能监测、运动康复、养生医疗、健身锻炼等各项体育产业功能助力打造“健康湖州2.0体系”。

20.持续加快文体融合发展。充分借助湖州“两山理念文化、“一带一路”文化、“大运河”文化、“湖商”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等悠久的文化理念,加强文体融合项目开发,鼓励与“长三角”城市进行体育文化深度融合,促进文体赛事、体育衍生品等方面的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区县乡村规划,建成一批户外资源显著、体育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体育特色村庄。依托“环浙步道”完善乡村步道、乡野山道等慢行交通系统,谋划开展“环浙步道”系列赛事活动,同步激发“步道经济”,让赛事更具地域特色、地方气质,让赛事“流量”变文旅“增量”。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将湖州体育产业事业融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和体制机制保障。

(二)着力推动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以《湖州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为政策导向,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全要素发展。

(三)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完善我市体育产业政策,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产业要素配置、公共体育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强体育执法和市场监管,细化监管举措,促进大综合一体化管理在体育市场监管中的全面应用。完善健身休闲、体育教培等重点领域的监监管体系,建立赛事风险评估、预案审核、防疫培训、应急响应、属地监管等多方面构成的赛事科学管理工作机制。对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项目坚持审慎包容的监管态度,以行业规范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切实完善监督体系

各区县应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相应体育产业规划,加强政策衔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及时反馈各项举措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度,增强规划体系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加强跟踪分析,建立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定目标任务考核制度,确保三年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